由obwegeser(1957)和dolpont(1961)創(chuàng)建的用于矯治下頜畸形的經典下頜升支矢狀劈開截骨術(sogittol split ramas osteotomy,ssro)被認為是正領外科的里程碑。hunsuck(1968)考慮到升支后半部骨質很薄,故提出將下頜升支內側面截骨線的長度縮短到下頜小舌后峭處,以防止骨板的碎裂。本文就采用ssro在下頜升支內側截骨下頜小舌后靖處(改良術式)(圖ia)和截骨下頜后緣(經典術式)(圖1b因兩種不同截骨方式矯正的95例真性下頜前突患者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以探討兩種術式各自的手術適應證和方法的優(yōu)缺點。
手術方法
手術均在全麻鼻插管下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從下頜第二雙尖牙遠中段下頜升支前緣內側作口腔粘膜切口。行脫套法剝離骨膜,充分暴露下頜磨牙區(qū)外側骨面,下頜升支中下前份骨面及下頜升支內側下頜孔以上乙狀切跡以下骨面。適當剝離咀嚼肌在下頜角區(qū)附麗,仔細保護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用電鉆或電鋸垂直切開下頜第二磨牙區(qū)外側骨板,截骨線沿下頜骨外斜線下頜升支前緣下中份,然后于下頗孔以上即乙狀切跡以下8一10mm處水平切開內側骨板,兩種不同截骨方式的區(qū)別在于,經典術式的升支內側水平截骨線直下頜升支后緣,而改良術式的水平截骨線僅達到下頜小舌后方3mm左右,而不向下頜升支后緣延伸。繼之用骨鑿細心鑿開松質骨并仔細劈開下頜升支內外側骨板。同樣方法劈開對側下頜升支,此時下頜骨體與雙側升支完全游離。根據術前設計適當切除部分第二磨牙頰側骨板,將下頜骨體后退預定位置,檢查裸狀突位置及牙合關系后將截骨段予以l形欽板、欽釘堅強內固定。切口按常規(guī)縫合,一般不安置引流條。如需配合其他部位的矯正手術,即可施行。術后常規(guī)采用抗生素和口腔局部護理。由于采用堅強內固定,一般不予以領間固定,病人術后可輕微的張口運動、說話并進食流質或不太硬的食物。
病例舉例:
結果
采用經典術式組病人術后單側或雙側下唇區(qū)感覺障礙9例,半年內恢復8例,1例右下唇麻木于術后2年內得到明顯改善;劈骨時單側下頜升支意外骨折1例,術中被迫改行下頜骨前部根尖下截骨;嚴重出血!例,術后4小時內重返手術室進行頸外動脈結扎止血;術后切口感染1例,及時發(fā)現和換藥后痊愈。采用改良術式組病人術后單側下唇區(qū)感覺障礙2例,均于術后半年內完全恢復正常,無領骨意外骨折、嚴重出血、術后感染等情況發(fā)生。隨訪3月一7年,經典術式組有篩」畸形輕度復發(fā),無嚴重復發(fā)患者;改良術式組1例畸形輕度復發(fā),亦無嚴重復發(fā)患者出現。采用經典術式組有4例患者對下頜前后徑明顯延長不滿意,其他患者均對手術效果滿意或比較滿意。
典型病例患者,25歲。系“下頜過度前突伴右偏14年”入院。檢查:前牙反覆牙合2mm,反覆蓋4mm。上前牙唇傾,下前牙舌傾。開口度正常,開口型“公,,面下1/3明顯增長前突且右偏。診斷“下頜前突合并右偏畸形,發(fā)育性”。術前拍攝頭顱正、側位及曲面斷層x線片及三維ct,測量s閃a角81。s岡b角83",anb角一2o。術前制作石膏咬牙合模型、咬牙合導板及私附托槽。行“雙側下頜升支矢狀劈開旋轉后退(采用改良術式:左側后退12mm,右側后退8mm)+小欽板堅強內固定術”。術后10天拆除口內縫線,復查x線片及三維c丁,復測s岡a角81。,s閃b角780,anb角30。面貌明顯改善,無下唇麻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效果非常滿意,術后5天即開始口腔正畸治療。術后2年復查,患者面形左右對稱,面部比例諧調,頰唇溝形態(tài)良好,牙合關系亦較滿意。